• 产品
    动态
  • 联系
    客服
  • 在线
    咨询
  • 服务
    热线
  • 微信
    公众号

载体桩相关细则

来源 2022-03-22 15:19:30

载体桩是由混凝土、夯实填充料、挤密土体三部分构成的承载体,也可理解为是由混凝土桩身和载体构成的桩。

 

基本规定

 

1、对无相近地质条件下成桩试验资料的载体桩设计,应事先进行成孔、成桩试验和载荷试验确定设计及施工参数。

 

2、被加固土层宜为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可塑、硬塑状态的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和湿陷性黄土经过成桩试验和载荷试验确定载体桩的承载力满足要求时,也可作为被加固土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载体桩时,载体桩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3、载体桩桩间距不宜小于3倍桩径,且载体施工时不得影响到相邻桩的施工质量。当被加固土层为粉土、砂土或碎石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1.6m;当被加固土层为含水量较高的黏性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2.0m。

 

4、桩身长度应由所选择的被加固土层和持力层的埋深及承台底标高确定。

 

5、载体施工时的填料量应以三击贯入度控制。对于桩径为300-500mm的载体桩,其填料量不宜大于1.8立方米;当填料量大于1.8立方米时,应另选被加固土层或改变施工参数。

 

6、当桩身进入承压水土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突涌。

 

7、在桩基础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相邻桩的上浮量。对于桩身混凝土已达到终凝的相邻桩,其上浮量不宜大于20mm;对于桩身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的相邻桩,其上浮量不宜大于50mm。

 

8、当采用载体桩作为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时,载体桩桩身可不配筋。

 

施工技术

 

载体桩是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地基基础处理观念,选择下部层位稳定、土性较好的土层作为被加固土层,以桩端土体为研究对象。

 

普通桩的承载力主要来源于桩的侧摩阻力,而载体桩的承载力主要来自载体,载体通过反复填入建筑垃圾再以3.5吨重锤提升6米进行自由落体夯实,通过三击贯入度等指标控制密实度,随后再夯填一定量的干硬性混凝土,从而由内向外形成干硬性混凝土、填充料和挤密土体形成的载体,使桩端土体得到最优的密实;将上部荷载有效传递给下面的持力土层,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今日热榜

热门企业

人员:53人   |    业绩:108个   |    资质:44项
人员:248人   |    业绩:4805个   |    资质:34项
人员:1978人   |    业绩:458个   |    资质:38项
人员:777人   |    业绩:14个   |    资质:5项
人员:12人   |    业绩:0个   |    资质:0项
人员:31人   |    业绩:59个   |    资质:7项
人员:109人   |    业绩:18个   |    资质:54项
人员:29人   |    业绩:0个   |    资质:35项
人员:9548人   |    业绩:704个   |    资质:48项
人员:10859人   |    业绩:2307个   |    资质:49项